75年前,中国工业基础薄弱,生产能力有限,日用品范围狭窄,仅涵盖少数基本生活所需如纱、布、火柴、肥皂和面粉。但75年间,中国制造经历了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的巨大飞跃,产值跃居世界前列,工业增加值从1952年的120亿元飙升至2023年的39.9万亿元,连续14年成为全球工业规模最大的国家,产业链完整度首屈一指。全球500种主要工业品中,中国生产的品类占了四成以上,正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。
初期,中国工业能力受限,连汽车、飞机等基本工业产品的制造能力都缺乏。而今,C919国产大飞机投入使用,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始商业运营;中国汽车产量连续15年全球第一;“嫦娥六号”成功完成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;国产最大直径盾构机“京华号”也已启用。这一系列突破性成就见证了中国制造的崛起,确立了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稳固地位。据统计,中国自2010年起,制造业增加值超越美国,稳居全球第一,2022年占全球的比重达到30.2%,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显著。
回顾历史,1949年后的中国工业经历了快速恢复、曲折发展到改革开放后的规模剧增。至2023年,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.7%,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。原材料产量激增,如原煤产量增长146倍,粗钢产量增长6449倍。消费品种类从稀缺到丰富,纱、布产量分别增长67.3倍、14.6倍。高端装备的自主供给能力增强,手机、电脑、电视等产品产量均居全球首位。同时,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,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达58.5%,汽车出口量跃居全球第一。
在此过程中,中国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,自动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。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增长,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例上升。科技创新成果频出,5G、新能源汽车、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。此外,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,新能源汽车及相关产品产量快速增长,绿色能源设备生产提速。
创新成为驱动发展的关键,特别是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,从空白到领跑,展示了中国制造的崛起之路。国家政策支持下,企业研发投入加大,创新能力显著提升,专利申请量全球领先。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,新兴产业蓬勃发展,专精特新企业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。
尽管成就显著,中国制造仍在持续探索由大转强的路径,需继续弥补不足,锻造新优势,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,将持续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,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度融合,为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。